徐淙祥有很多身份,但他始终最看重的身份是农民,“我是一个种粮食的人”。
2022年,徐淙祥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10多年来从事粮食生产、帮助群众脱贫等情况和体会,表达了继续做好农业研发推广工作,带动更多农民多种粮、种好粮的决心。习近平总书记给徐淙祥的复信中这样写道:“希望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徐淙祥是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农民,一直潜心钻研农业科学技术,2010年牵头成立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逐渐成为当地种粮大户,获得过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种粮标兵等荣誉称号。自2013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徐淙祥每年都会提交一系列与“三农”问题息息相关的建议。
从1972年到2024年,徐淙祥种了50多年的粮食。今年全国两会,他带着一份议案、10份建议赴京,其中大部分都围绕“三农”问题。他告诉《中国报道》记者,今后的粮食生产要逐步从产能提高,从土地、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更加依赖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方向包養網转型升级。
△ 徐淙祥在田里检查小麦生长情况。
把种粮当成终生的志业
徐淙祥安徽“麦王”的称号不是浪得虚名。1972年,高中毕业的徐淙祥没有选择留在城里当老师,而是一头扎进农村种起了粮,他的愿望很简单,不想让儿时饥馑的回忆延续下去。
他常说:“为了种好粮,俺能不要命。”无论刮风下雨,徐淙祥日复一日泡在麦田里,卷起裤腿,撸起袖子,观察小麦长势,从施肥播种到灌溉防虫,他将精耕细作发挥到极致,屡次打破安徽省高产纪录,成了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经年累月,徐淙祥总结出一套可复制可套用的“秘籍”。他把几十年的种小麦经验陆续编成120首打油诗,涵盖深耕细耙、全量施肥、农田水利、科学品种、合理密植、防病虫害、农具、科学管理等8个方面,将小麦种植全程需要注意的事情,一条条写成顺口溜。
这些自编的谚语已经成为徐淙祥的“肌肉记忆”,随口就能背诵。开篇第一首是这么写的:小麦确实能高产,要想种好不简单。土肥水种是根本,密保工管最关键。“写成顺口溜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印成资料发给大家,农民一看就会,一学就懂,一用就灵,这样才能推广使用。”徐淙祥说。
从一个普通农民,到乡镇农业技术员,再到种粮大户协会会长,徐淙祥一直致力于为当地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支持。
2011年4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徽考察时来到太和县张槐村,向种粮能手徐淙祥了解小麦种植情况,鼓励他继续攻关小麦高产关键技术,为国家粮食生产多作贡献。当时的情景,徐淙祥历历在目。
“我记得特别清晰,因为习近平总书记对农业的热爱、对农民的关心是实实在在的。”徐淙祥说,习近平总书记当时所说的话,激励着他在科学种粮、守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除了不断完善小麦种植技艺,近些年,徐淙祥开始向农业发展的纵深领域探索。2010年,徐淙祥牵头成立了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承包耕地1230亩,入股社员403户共816人,向适度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
在被喻为农业“芯片”的种业领域,2014年,徐淙祥主导研制的夏大豆新品种“太丰6号”获得省级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证书,在抗倒伏、丰产性方面有优良表现。
除了自研品种,徐淙祥还与安徽省阜阳市农科院合作,建成了千亩现代种业基地,配合研制皖垦麦22、安农0711等新的小麦品种。“每年都有我们参加研制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通过审批,在全省黄淮地区推广应用。”徐淙祥告诉记者。
一个种子新品种的研发往往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需要长周期的投入,同时田里新品种的更新换代又极快。即使如此,徐淙祥认为,种子研发的投入仍十分必要,只有良种良法配合好,才能真正实现优质高产节本增收。
“我每年都会去徐淙祥他们的试验基地看看,每次他都是自己亲自下田耕种、检查、施肥。徐淙祥是一名人大代表,更是一个农民,他始终没有脱离农民的身份。种好地、种好粮,这种使命感一直驱策着他。”中国农科院老科协农业规划委员会会长孙建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新农人上阵,科技兴农
△ 3月,小麦返青期,徐旭东和爷爷徐淙祥在试验田里查看小麦生长情况。
在习近平总书记给徐淙祥的回信中还提到:“得知你家种植的小麦喜获丰收,儿孙也跟着你干起了农业,我感到很高兴。”
徐淙祥今年已71岁,为国家“多种粮、种好粮”的接力棒正交到下一代人手中,徐淙祥的孙子如今也干起了农业。徐淙祥的孙子徐旭东大学学的是建筑专业,进入城市是这个专业学生大部分人的归宿,但徐旭东选择了回到农村。
“现在大部分年轻人都往城市里包養網心得去,农业面临后继无人的风险,进入乡村反而是一条新路。”徐旭东告诉记者,宏观上看,国家对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现在发展农业是好时候,于自己而言,农业一直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小时候他就跟着爷爷和父亲在田里帮忙,打麦场、收麦垛、在麦秆上睡觉……这些童年的记忆跟随着他,引领着他,走上父辈的道路。
作为新农人,徐旭东有自己的想法。徐旭东和爷爷说,老一辈人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搞农业,现在搞农业,不仅要靠情怀、靠政策,还要靠科学技术。
合作社中300亩的试验田是徐旭东实现自己农业梦想的舞台。这片田的耕、种、管、收都是由徐旭东负责。新品种、新技术的筛选、试验和推广都可以在这里进行。
这片试验田已经成为安徽省农科院新品种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新近培育的皖垦麦22在试验田100亩连片种植时达到亩产821.4公斤,远超安徽省小麦亩产平均水平。
“皖垦麦22不仅高产,而且具备良好的抗逆性,同时品质优良,属于强筋小麦,市场定价高。如果它通过规模种植能达到这么高的产量,说明这个品种是非常有潜力成为安徽省主推品种。”徐旭东说。
除了关注农业“芯片”的孵化,徐旭东还致力于提升农业全流程的机械化和智能化水平。从利用北斗导航系统辅助耕种到利用无人机进行喷肥施药,徐旭东告诉记者,在规模种植的情况下,农业机械化率已达90%以上,扛着锄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方式逐渐成为历史。
“要提升农业效率,只是机械化还不够,还需要农机农艺的深度融合。”徐旭东经过长期试验发现,3至5厘米是比较合适的播种深度,为达到理想的播种深度,徐旭东对农机进行优化调整,出苗效果有了显著提升。
徐淙祥信奉经验,徐旭东信奉数据和科技,两代人对“多种粮、种好粮”有不一样的方法可以遵循,但他们都坚信,规模出效益、科技创高产。“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科技。”徐淙祥说,他也非常支持孙子的事业。
振兴乡村,发展农业,不能只盯着农业,要将一二三产融合起来。徐旭东告诉记者,无人化、智慧化农场是他对未来农业的畅想之一,也是他的奋斗目标。
延伸上下游产业链
△ 试验田里的灌溉设施。
徐淙祥和徐旭东爷孙俩近些年都意识到,想要带动就业,提升农民收入,单靠种粮不够,还需要向品牌化、绿色化的方向延伸,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2018年3月,为延伸产业链包養網,开展农产品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徐淙祥成功注册了“淙祥”牌高蛋白大豆真空精包装、淙祥牌大豆蛋白肉、淙祥牌油焖辣豆、淙祥牌椒香辣豆4个科技创新产品。
孙建和徐淙祥也因此结识。2018年,经孙建为组长的生态原产地产品评定专家组评定,“淙祥”牌非转基因大豆通过了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评定,徐淙祥的现代农业包養种植专业合作社生态产品又被评定为全国生态食材生产基地。
虽然徐旭东表示,在此领域还没有大量投入,但农业品牌化的前景是较为可观的。
“经过认定的生产原产地必须以使用有机肥和微生物肥料为主。我每年都会去徐淙祥种植大豆的原产地看看,检查土壤的健康程度和农药使用情况。这里的大豆经过深加工,贴标生态原产地后,价格通常可以上涨50%—100%。”孙建告诉记者。
除了农作物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农作物的副产物也有可延展的空间。徐淙祥农场的秸秆通过牛羊过腹还田,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再利用牛羊粪便腐熟后,作为有机肥还田,形成了生态农业良性循环。
徐淙祥今年带来了有关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议。他建议,继续加大对优质高产小麦、玉米、大豆农田秸秆回收再利用支持力度,小麦、玉米、大豆优质高产攻关示范田,不但产量高、秸秆多、秸秆品质好,是饲养业的上等草料,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可壮大现代规模养殖业。
此外,徐淙祥今包養網年还带来了有关完善农业保险条例、加大粮食主产区转移支付、提高农民养老金标准的建议,都是希望通过真金白银的支持,增强农民、种粮大户的积极性。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要关心的事情越来越多,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但“丰收”是徐淙祥永远的坚持。“去年我的示范田平均每亩产650公斤小麦,今年收成还要提高,我预计能达到700公斤。”徐淙祥说。
徐旭东如今也有多重身份,他不仅是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秘书长,还是安徽省新农人协会副会长,很少有闲下来的时候,周末也时常奔忙在路上。“但平时再怎么忙,都忙不过收获的时候。”徐旭东告诉记者。
(文章来源:中国报道)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