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科研攻关 擦亮种业“芯片”(党旗查覓包養價格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_中国网

作者:

分類:

仲夏时节,走进位于江西省南昌县的省农业科学院附近的试验田,只见超级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的科研人员头戴草帽,赤脚撸袖,左手攥秧把,右手插秧苗。“现在正是早稻扬花季、中稻插秧期。我们紧抓试验的关键节点,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开展田间技能大赛等活动,让党建为科研添动力。”中心党总支书记刘秀梅说。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2012年,在中国工程院院包養士、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颜龙安的带领下,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下属江西省超级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正式成立。近年来,中心始终坚持把党建和科研工作深度融合,让党旗高高飘扬在水稻品种研究、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和技术服务等工作一线,为水稻种业振兴和保障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

传递榜样力量,强化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坚持科技服务‘三农’,颜龙安院士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党员的使命和担当。”中心副主任谢红卫谈到野生稻种的收集工作时感慨。虽已年过八旬,颜龙安依然奋战在科研攻关一线,飞赴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收集稻种样本。包養把种苗送回江西开展检测研究后,他常常连夜赶赴海南基地,将稻种妥善入库。从野生稻中提取的有利基因,将用于培育一代代新型优良品种。

“把人民装进心里,再苦再累也要搞到底!”这是颜龙安的初衷,也是激励中心科研人员发愤图强、攻坚克难的精神动力。水稻育种的包養过程漫长,每选育一个新品种需要8至10年。“条件越是艰苦,越不能坐在实验室;气候越是极端,越需要奔赴田野间。”为获取最真实直观的数据,科研人员长期坚守在田间地头。

数十年如一日,中心副主任曹志斌专注于耐高温品种的培育。2022年,当地出现50年一遇的高温,有些田地的收成只剩两三成,甚至覆盖不了收割成本。2022年5月,曹志斌带领的团队经过11年协同攻关,成功克隆出水稻耐高温功能基因,可以大大提升水稻扬花期高温影响下的结实率,如今利用相关新种质选育的新组合正在参加省级及国家级区域试验和示范性试验种植。“新品种在面对极端高温天气时,也可以达到80%的收成。”曹志斌欣慰地说。

在中心,像这样的成果还有很多。谢红卫团队从野生稻中培育出优秀抗病虫害的新型三系杂交稻;支部党员、副研究员聂元元用7年时间培育出优质节水抗旱稻种……近5年,中心通过国家和省部级审定水稻品种40多个,推广面积覆盖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区10.3%。中心自主选育的“荣优225”“野香优航1573”等系列品种在江西、湖北、湖南、广西等省份推广4500万亩以上,每亩平均增产20公斤。

加强支部建设,推动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农民一年种稻两季,中心的同志们一年要种四季:“除了在江西种包養網價格早、中、晚包養稻,每年还要飞到海南三亚种一季。”为加强党支部建设,团队在海南和兄弟单位开展支部共建活动,组队进行红色走读,并举办技术交流讲座。

中心助理研究员唐秀英,孩子还不到3岁。在三亚南繁基地期间,唐秀英只能通过视频电话与孩子联系。“农忙不等时,我们必须要争分夺秒,种子也是我的孩子。作为一名党员,也是一名科研工作者,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责任。”唐秀英说。

在科研工作之外,中心积极助推科技下乡,以实际行动开展为民服务,支部党员足迹遍布江西省1/3的县市。在高安市,为应对极端干旱,保住包括其他研究团队在内的1000亩试验田,中心成员从自己的科研经费中凑出3万余元用于购买灌溉设备;在萍乡市湘东区,曾挂职排上镇副镇长的曹志斌为面临损失的制种大户奔走落实保险赔付。据介绍,团队成员每年在各地培训人员9100余人次,平均每名党员每年指导企业、合作社、种粮大户470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