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questId:68a601bfb4f8a4.84258736.
若何懂得中國文明?[修訂版]
作者:方朝暉(北京清華年夜學人文學院歷史系)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郵報》
時間:孔子2564年暨耶穌2013年6月7日
【內容撮要】
若何懂得中國文明,不僅觸及它過往的思惟體系,還要看這些思惟體系賴以產生的文明心思泥土,看這一文明中人們的心靈若何受制于數千年來一向深深安排著它的“集體無意識”。只要搞清一個平易近族的集體無意識,才幹搞清它明天問題的真正本源,從而走出本日徘徊四顧、無所適從的窘境。本文從三方面總結中國文明的集體無意識(也是我對中國文明形式的懂得):即(1)關系本位、(2)團體主義和(3)彼岸取向,認為這是我們明天研討中國文明的現實狀況和未來走向的主要依據,是闡明中國未來的政治與社會途徑的關鍵。文章最后剖析了為何了親情為中國文明之本,和中國社會品德和次序重建的基礎。
“若何懂得中國文明?”這個題目聽起來雖然很年夜、很空,可是,明天這個平易近族一系列問題的本源,以及這個平易近族畢竟該往向何方,也許只要通過這個平易近族的文明心思泥土才幹找到謎底。本文所講的中國文明,不是抽象的價值體系或眾多的歷史傳統,而是指中國人延續了幾千年的生涯方法,以及這平生活方法背后安排著這個平易近族幾千年的集體無意識。
從頭懂得文明
“文明”一詞的現代含義是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Edward Taylor,1832-1917)于1871年創立的,指一個社會知識、崇奉、藝術、品德、法令、風俗甚至技巧等等的復合體。[1]泰勒對于文明的定義雖然權威,卻也惹起人們的迷惑,一個這般個人空間之多成份混雜出來的東西意義安在?正如格爾茨所說,這必定義“似乎是含混之處年夜年夜多于它所明示的東西”。[2]
另一個給人帶來迷惑的是“文明”一詞的多義性。克羅伯、克魯克洪一共搜羅到164種分歧的“文明”定義,此中157種均發生于1920-1950年這30年間。[3] 假如依照Philip D. Smith的說法,文明的諸多分歧含義可歸納為三個方面:智識、精力和審美才能的進步;各種文藝活動及其產物,如電影、藝術、戲劇等;平易近族、群體或社會作為一個整體的生涯、活動、崇奉和瑜伽教室習俗。[4]事實上,包含克羅伯等人在內的文明人類學家,多半從最后一方面來懂得文明的。他們多傾向于把文明當作一群人(一個種族或平易近族)的生涯方法。[5]
那么,該若何懂得作為一種生涯方法的“文明”呢?
文明人類學者克利福德·格爾茨(Clifford Geertz)認為,“文明就是這樣一些由人本身編織的意義之網。”[6]具體來說,文明可定義為在符號中展現、在歷史中傳承的意義形式,一種以符號方法表達、通過繼承獲得的概念系統,人們恰是憑借它得以交通、延續和發展他們對于生涯的知識和態度。[7]文明心思學的積極倡導者Richard A. Shweder也認為,文明是一個通過符號組織起來并代代相傳的、共享的意義世界,因此是一個典範的“人為制造出來的”的世界,作者把這個世界稱為“意向性世界”(intentional worlds),意在強調人為原因的感化。在這個世界中,文明配合體內部歷史地傳承下來的世界觀、價值觀、崇奉、觀念等等“武斷地”決定了一個世界的面孔,并導致分歧的文明世界之間具有不成通約性。他以園中野草為例,“野草”之為野草,完整是定義出來的,其存在、被剷除、被欣賞等等也完整由此而定。[8]
在Richard Shweder看來,文明心思學重要研討文明原因是若何影響人的心思、思惟、感情、價值的,該學科強調了人類存在方法的不確定性(在意義尋求方面),以及世界是人為建構出來的意向性概念(intentional conception of ‘constituted’ worlds)。前者認為人類存在高度地依賴于從社會文明環境中掌握意義和資源的特點,后者強調主體與客體、實踐者與實踐、人與社會文明環境之間彼此滲透進對方之中,無法將它們分開來獨立對待。“文明心思學的基礎觀念是,沒有一種社會文明環境或其屬性可以獨立于人從中掌握意義與資源的方法而存在,與此同時,人也是通過從社會文明環境中掌握、應用意義和資源的過程而轉變其主觀世界和精力生涯。”[9]文明心思學與其貳心理學部門的最年夜區別在于,它堅決反對人類一切文明中的心思現象都是某種全人類某人性廣泛共通的規律或法則的產物的觀念(特別是跨文明心思學、通俗心思學等均無視文明的差別,將一切人類假設為按照同樣的心思規則)。
在《文明思維:文明心思學的征程》(Thinking through Cultures: Expeditions in Cultural Psychology, 1991)一書中,Richard Shweder劇烈地抨擊了啟蒙運動以來,東方人在一種進化論社會歷史觀的安排下,以巫術/科學、原始/現代、科學/客觀性等二元區分的目光對待非東方社會的錯誤觀念,這種觀念可以在愛德華·泰勒(Sir Edward Tylor)和弗雷澤(Sir James Frazer)那里明白地發現。[10]
他說,分歧的種族有分歧的世界觀或價值觀,好比良多種族信任祖先的靈魂可以進進一個人的身體里并對他發生毀壞;寡婦是不祥的象征,應加回避;鄰居的妒忌能夠使你生病;靈魂可以輪回(轉世);世間一切都是報應,逝世亡也不是破例;模擬經典啟示(parody of scriptural revelation)是褻瀆,應受懲罰;等等。這些世界觀或價值觀與我們的分歧,它們能否公道呢?人們信任,假如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公道的話,我們的天然就分歧理,反之亦然。而人類學相對論者能夠認為二者均公道,但這需求以我們懂得別人的思維邏輯(make rational sense of their conceptions of things)為條件,否則畢竟我們憑什么認為別的種族的世界觀是公道的?
也許別人并不是真的與我們有什么本質分歧,盡管雙方世界觀分歧。當我們懂得了別人的世界觀時,我們會發現他們的世界觀的可行性;換言之,我們本身的世界觀本來就不是固定的、不是只要一種能夠性,因為它從一開始在我們本身的文明中就并不統一,而是人各有異。從某種意義上講,每個人都潛在地具有向一切標的目的發展的能夠性(everyone gets everything)。是以我們感興趣的是,在分歧文明中,某種特定的世界觀從隱到顯的過程是若何構成的。以嬰兒為例,雖然他并不認為嬰兒的潛質活著界各地都是一樣的,可是研討證明,嬰兒具有一種高度復雜、發達、精致的識別聲音的才能。對嬰兒的語言才能研討證明,四個月年夜的重生兒就能辨別特定語言的聲調。假如這一才能在兩年時間里通過第二語言學習得以保留,就可以堅持到成人階段。可是這一才能在孩子臨近一歲時就會消散,以后再激活它也比較難。例如,在日語中[ra]與[la]的發音差別普通的japan(日本)成年人難以辨別,需求花幾年時間才幹學會識別它們。假如上述對嬰兒所作的研討可以推廣的話,那么japan(日本)嬰兒在四個月年夜的時候對于識別[ra]與[la]的發音差別應該沒有困難。從語言的角度來看,可以發現,有某種先于經驗的知識,可是他們生長的環境使他們激活了此中一部門,而遺掉了別的一部門。就比如說,一個嬰兒剛來到人世時它的“鍵盤”上有良多個“鍵”,可是后來只要一部門鍵被應用,而另一些未被應用而被廢棄。所以愛斯基摩人,巴林人,Oriya人會與我們有所分歧。
Shweder進一個步驟從“此在”(existence)與“純存在”(pure being)的區別來批評東方幾千年思惟史,說明本日東方文明中間論構成之思惟本源:“此在”指各種分歧的文明傳統,世俗社會中多種多樣的存在;“純存在”指幻想意義上的存在樣式,作為一切知識尋求的目標,柏拉圖的“情勢”就是其典範,也可指現代科學或哲學家所尋求的完整合適幻想標準(如經得起一套嚴格科學手腕檢驗的邏輯論證過程)的知識情勢,從柏拉圖到笛卡爾到現代結構主義,都在尋求這種情勢的純存在。作者說,依照笛卡爾的“廣泛懷疑”,一切感官的、主觀的、具象的、暫時的、處所的或傳統的事物,均被當成了偏見、教條或幻覺。
作者說,本來感性、客觀性與傳統之間并紛歧定是這般對立的。尼采說過:他只信任會舞蹈的天主。在印度,我們確實看到了神來到了人間,逝世活都要進進到武斗、炊事、浪漫故事、休假、跳舞等之中。他對各地與基督教分歧的本身崇奉傳統,特別是多神論崇奉持辯護立場(他援用較多的是印度的平易近間宗教)。他認為各地分歧的文明樣式,即此在,才是純存在賴以體現本身的方法,而不是什么與純存在對立的東西。他主張,沒有此在,就沒有純存在。這是從哲學本體論立場上對東方中間論的一種否認。
Shweder把浪漫主義當作反水東方感性主義傳統的極好例證。浪漫主義否認了“此在”是“純存在”對立面的觀點,并為此在與純存在的關系供給了一種新的能夠:此在是意識、純存在與物質世界的結合,是對天然、人與神之間界線的含混。浪漫主義認識到,感官與邏輯并不克不及在此在與神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因為感官和邏輯的世界是無生氣的、逝世的,把超驗存在完整屏棄在外。浪漫主義通過浪漫的方法從頭激活天然和感官經驗世界,賦予后者以生氣,讓超驗存在從頭回到此世,無情地嘲弄了過往以純存在馴服此在的東方傳統,后者一向主張表象服從實在,地上服從天上,世俗服從神圣,肉體服從心靈,內在服從內在,表層服從深層,常識服從邏輯,個案服從原則,含混服從精確,直觀服從反思,感覺服從計算,藝術服從現實,主觀服從客觀,具體服從廣泛,特別服從普通,部落服從國家,差別服從類似,內容服從情勢,感覺服從感性,抽像服從本質,觀察服從沉思,傳統習慣服從個人自立,等等。浪漫主義否認了這種服從關系設定,把現實當作了藝術和發明的產物,把客觀性當作是想像中的“范式”進進天然,把配合體和神圣統當作是世俗知識和不受拘束批評的條件,把具體、特別的事物當作是超驗存在的前言,感覺和情感當作一種感性的存在方法,愛是我們之可以證實的天性的實現,語言特別是藝術語言是教學場地實在之神圣表達東西。批評者誤解了浪漫主義:浪漫主義的目標是重估此在,但不損壞純存在;拔高主觀經驗,但不否認實在;欣賞想像,但不貶低感性;尊敬差別,但不低估廣泛人道。浪漫主義將超驗實在與天然相結合,將此在與純存在相連接——通過刻畫神降臨的好漢行為,通過充滿了對神的猜忌的世俗世界,通過有興趣識地展現想像的啟示感化。浪漫主義把我們帶向邏輯所到達不了的實在。[11]
Shweder還認為,人類學的意義在于讓人們“吃驚地”認識到,人們并不是要在一元論的絕對主義與虛無主義之間二者擇一,因為在二者之間能夠還有良多路可走。人類學家發現的其別人的生涯方法,就象精力剖析學家和存在主義者Victor von Gebsattel所說的強迫癥病人的世界一樣,在那里“吃驚”是一種“充滿獵奇心的基礎存在經驗”。有的人(如Allan Bloom)批評文明人類學走向了相對主義、感情主義和價值虛無主義,指責它導致當代american青年一代在品德上的墮落和淺薄。但是,文明相對主義的問題并不是這般嚴重,因為它告訴我們的分歧類型的生涯世界,不是年夜腦的主觀構想,而是實實在在的。作者進一個步驟描繪人類學家所發現的新世界,即讓人吃驚或獵奇的世界的特征,那就是我們親身經歷到此在與超驗存在之間的張力,我們不僅看到了對超驗存在、純存在的尋求和沖動,並且親身經歷到此在摧毀‘情勢’的可怕(ontological terror of ‘form-destroying’ powers of existence)。另一方面,在這個我們本身的世界——也就是Gebsattel所說的強迫癥病人所惡感的世界——里,人們若何被其本身的廣泛懷疑、邏輯剖析和否認此在等行為所熬煎。他進一個步驟以印度的殉夫行為為例來說明,別的一種世界、別的一種生涯方法并不如我們所想象的那么不成理喻。[12]
發現亞洲“人”(一)
假如說,Richard A. Shweder所提出的只是普通性的文明心思學理論,那么20世紀70、80年月以來,文明心思學在東亞文明研討方面獲得的凸起成績則有助于我具體懂得什么是中國文明。
在1998年出書的、由Daniel T. Gilbert, Susan T. Fiske and Gardner Lindzey主編的權威的《社會心思學手冊》中,[13]一批文明心思學者寫道:過往四十年或半個世紀以來,心思學界一向沒有認識到人類心思多么深入地遭到了文明的影響,而當代的社會心思學把當個人當作一個現存的、孤立的剖析范疇,使社會學變成了完整是對“社會影響”的研討。心思學界的一種錯誤的觀點,是把每個人的心靈比作一架同樣的機器或計算機,獨一區別的只是它所加工的資料。殊不知,這種把心靈比作獨立于加工過程之外的機器或計算機的做法是完整錯誤的。當今北美的心思學家們在研討中經常不自覺地假定了一些重視個體權力、獨立、自決及不受拘束的文明價值或行為,并無意識地把當代東方的社會情勢或心思當作是整個人類的代表[14]。
作者說,歐美文明把人懂得為一種連續、穩定、自立、邊界確定、獨立于處境的的實體(entity),這個實體擁有一系列內在的個人屬性(internal, personal attributes),包含愛好、動機、目標、態度、信心、才能、主觀感觸感染等等,并恰是由這些屬性安排、決定和影響著個人的內在行為。在這一基礎上,每個人把本身想象成一個獨特的自我(distinctive self)。具體表現為,在歐美文明中,怙恃從小就有興趣識地培養孩子們的自我意識。調查發現,有64%的american母親和只要8%的中國母親重視培養孩子們的自我意識。american中產階級從嬰兒起就讓孩子與本身分開睡甚至分屋睡。在學校里,孩子們需求學會本身表達本身,本身描寫本身,本身展現本身。甚至兒童的課程設置也是為了開發每個學生的獨特潛力,強化他們每個人的“獨特感”,所以已經“個人主義化”。american孩子們養成了“對于一個‘穩定不變的我’的欲看”(desire for a consistent self),這個‘我’是完全、穩定、不成朋分和獨立于周圍環境的。例如,他們認為,一個人換了一種場合就隱瞞本身原來的觀點,是“自我沒有穩定性”(consistency)的表現,說明一個人沒有勇氣堅持本身的信心。[15]
在個人主義的文明中,孩子們從小學會在生涯的各個方面養成自立(self-determination)的習慣。表現為被鼓勵或請求在各種各樣的選擇中獲得自我的認同感,包含對本身的食品、衣服、冰淇淋、洗澡時間、發型……等等生涯中一切方面的工作上本身進行選擇和決定。孩子們被鼓勵對本身的每一件工作,哪怕長短常細小的工作,由自己親自決定。“你是現在就睡呢,還是先洗個澡再睡?”一個獨立而自立的自我就是這樣構成的。american社會生涯的方方面面都是圍繞著讓人們依照本身的愛好進行自我選擇而展開的,在超市里,在餐廳里,在一切的購物場所,人們被請求不斷地進行自我選擇,并由此展現、確認或表達他們的獨特自我。“Help yourself,”american人就是在這一過程中獲得自我的獨特感,和對本身命運的主宰意識。這種個人主義型的社會性及自我形式(individualist model of sociality and the self)在社會心思學的絕年夜多數領域中被或公開或潛在地應用著。[16]
可是,在中國、japan(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地區,人的概念頗不雷同,認為“人”從最基礎上就是與其別人相聯系的(方按:在中國現代,每一個人的性命都前輩性命的一部門,所以有曾子臨終時“啟予手、啟予足”之說;歷代的國君也都把保留好家業或許說祖宗之業當作本身最神圣的責任),重視同情心、合作、依靠、親情、等級、忠誠、尊敬、禮貌。是以,每個人都覺得本身與別人處在“彼此依賴”(interdependent)之中,社會關系、腳色、規范、集體團結比個人的需求更受重視,對一個人的希冀是他能夠調節本身以滿足別人的需求,為本身地點的組合、集體、機構或國家而任務。這種彼此依賴型的人(the interdependent model of the person),以別人或群體為本位,傾向于認為那些言聽計從、自我中間、剛愎自用的人老練和不成熟。[17]
在american學校里,好學生的權衡標準是能干(good performance)、發揮本身獨特的潛力;而在japan(日本)學校里,好學生的標準則對每個人而言完整一樣:心腸仁慈、有恒心、熱情、幫助別人、很是克苦、勇于自我批評等。東方文明要人們“認識自我”(know thy self),而亞洲文明特別是釋教則請求人們無私(ignoring and transcending oneself)。[18]
東亞社會里,母子親密接觸現象非常廣泛,包含同浴、同睡;在其他類型的關系如高低級關系中也有類似現象(方按:伴侶關系亦然)。在歐美文明中,人們被鼓勵年夜膽而自負地表達本身的觀點;而在許多東亞社會,人們要學會“傾聽”別人,解釋別人的意思,而不是表達本身。“多聽少說”,甚至不說,在東亞社會中遭到重視;人們被教導要學會適應社會、懂得別人,以別人為導向。japan(日本)的母親在孩子需求作決定時,往往不是問孩子本身的傾向是什么,而是往往代孩子們決定和辦理。japan(日本)人或東亞人往往以感情的態度來對待事物,而不是以明智的、關心緣由的方法來對待事物,這是一種移情(feeling and empathy)思維。例如,在一項實驗中中國的年夜學生比american學生在“懂得”一群魚的感觸感染方面比american學生多得多。在東亞社會,“報歉”,甚至是不問緣由、不論本身是不是真錯的“報歉”是非常主要的。這種謙虛的、自我批評的態度,有助于與別人交通和樹立關系。“怕羞”(shaming)是東亞社會中教導孩子時常用的手腕。[19]
值得一提的是,以american密西根年夜學心思學系的Richard Nisbett等人領導的比較研討發現:與東方比擬,以中國、japan(日本)和韓國等為代表的東亞文明在思維方法上具有relational, contextual, interdependent(即關系性、處境性和彼此依賴性)等特點,可以獲得大批心思學實驗的支撐。Richard Nisbett在《思維地圖》(The Geography of Thought, 2003)中將以中國、japan(日本)、韓國等代表的東亞思維方法歸結為relational, contextual, interdependent三個特點,即對關系、處境和彼此依賴的關注。上面是他提出的兩個試驗,可以幫助我們懂得東亞與東方思維方法的若干區別。
試驗一:設計一種由八種顏色激活起來的水下動感場景,此中有一兩條魚體積最年夜、顏色最亮、運動也最快,別的還有其他一些運動速率相對慢一些的魚、石頭、泡沫,等等。該場景向被試驗者先后放映2次,每次20秒。分別讓一批japan(日本)京都年夜學與american密西根年夜學的學生被試驗者來描寫他們看到了什么?結果發現:對于體積最年夜、運作最快的“焦點”魚,american學生和japan(日本)學生提到的次數一樣多,可是japan(日本)學生提到佈景物如水、石頭、泡沫、水下植物及其他動物的次數,比american學生多60%。盡管美、日學生提到活動動物的次數一樣多,但japan(日本)學生提到佈景事物之間關系的次數是american學生的兩倍。別的,japan(日本)學生開頭一句話往往是“這是一個水池”,而american學生開頭一句話往往是“一條很年夜的魚,能夠是鮭魚,正在向左方游往。”[20]
另一項實驗是:讓一切參加者看96種分歧事物的照片,此中有一半他們以往見過,一半未見過。然后,以兩種方法重現這些東西,一種方法是讓這些事物在與當初同 TC:9spacepos273
發佈留言